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儒家最早提出这个现代流行理念:终身学习。
儒家还提出了一个超现代理念:学无常师。从每一件事中学习,无论是好事坏事大事小事;向每一个人学习,无论是好人坏人能人庸人。这是他们过去曾经熟练运用的方法,却是我们现在已经忘却的方法。这不是很遗憾的事吗?
学习有方法
孔子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或者向书本学,或者向他人学,或者在实践中学。同样是学习,效果不一样,有的人学得一些肤浅的知识,花拳绣腿,表演一下还行,难当大用。有的人学得一身硬功夫、真本领,从不表演,出手有效。
差距在哪时?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
有的人学习,是因为别人要求他学习,积极性就大打折扣。好比一个抓壮丁抓去的兵,当英雄的可能性不大当逃兵的可能性倒是蛮大。有的人学习,是因为他想证明自己有多聪明,这就搞错了方向。聪明只是一种工具而已,好不好看尚在其次,好用才是关键。有的人学习,就是为了获得硬功夫、真本领,不硬、不真的东西,他就不感兴趣。由于学习态度不同,下的功夫自然不一样。
当然,多数人都想学到硬功夫、真本领,能不能学到,又要看学习方法。孔子提出了五大实用经验,被历代学者所采用,值得一试:
第一,博学之。多看一些书,不管是文科的、理科的都看一些。有些人看书,光看文艺作品,光看武打小说,或者光看专业书籍。并不是这些书不好,关键是偏于一端,眼界、思路会受到局限,不利于拓展智慧。这就像吃饭偏食一样,难免营养不良。把各种知识都装一些在大脑里,在生活中遇到不同的问题,都不至于全然迷惑,这既有利于增进思维,亦有利于激发灵感。
第二,审问之。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去寻找答案,既能激发学习兴趣,也能增进智能。比如,孔子曾说:“无礼不行。”这句话,它到底对不对?何谓“无礼”?为什么“不行”?等等。有了问题,就有了学习和研究的方向。
第三,明辩之。对同一件事,因为每个人所观察的角度不同,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面对众多观点,就需要仔细分辨究竟哪种观点更正确,或者更适于自己所需。比如,有专家说,吃苹果应该吃皮,因为苹果皮里含有丰富的营养,甚至比果肉价值更大。又有专家说,吃苹果不应该吃皮,因为果农杀虫时,农药会残留在果皮中,有害健康。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分辨一下到底健康重要还是营养重要,不能盲目相信某个专家的意见。
第四,慎思之。我们不能老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观点,还要思考出新。比如,苹果皮会残留农药,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很多消费者不知道这个事实,用什么办法提醒他们呢?我们的思考不一定每一次都有结果,但它确实是创新必不可少的一步。
第五,笃行之。我们想到某个好的观点,或者某个好的办法,自己肯定越想越觉得对。但他到底对不对?最好拿到实践中检验一下。当然,所谓实践,不等于什么事都要去做一下。有时因条件不允许,有时不宜去做。比如,我认为绝大多数强盗是因为恐惧才伤害人,而不是天性邪恶。这个观点到底对不对呢?我当然不能拿着刀子去客串一回强盗。但我可以通过到监狱去采访,或请教有关专家来获得答案。这也是实践,是“笃行之”。
勇于实践有什么好处呢?做学问的目的,肯定不是为了让那么多知识、经验占用自己的大脑内存,也不是为了好玩,更不是为了向知识贫乏者炫耀自己多么有才华。归根结底,做学问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创造价值。如果不能用学问创造价值,跟没有学问也差不多,又何必费神去做学问呢?
古时候有个叫王寿的人,爱书成癖,他住的地方到处堆满了书。尽管穷困潦倒,他还是每日读书不辍。有一年,王寿的母亲去世了,他要到东周奔丧。他随身带了五本书,走累了坐在路边休息时,他就拿出一本书来读。
这时,有个叫徐冯的隐士从此路过,王寿就像他讨教学问。
徐冯说:“无用!”
王寿不知是什么意思,就虚心求教。
徐冯笑笑说:“人都是要做事情的,对吧?做事的方法,要依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而有所不同,所以聪明人做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书呢,是记载言论和思想的。言论和思想又由于思考而产生。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不去做事和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却要背着这累人的东西到处走呢?”
王寿如梦方醒,再三拜谢徐冯,当场烧了所带的书,轻身去了东周。
任何学问都是有欠缺的,都会过时,只能在实践中完善它,改进它,离开了实践,任何学问都是漏洞百出,以之自矜,只会得到“书呆子”评价;以之示人,还会谬种流传,成为侵害他人思想的病毒。
所以说,勇于实践,对于人生成长,到关重要。
子贡生平
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春秋时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子贡口才极佳,才干非凡,具有很强的实行能力,曾在鲁、卫两国担任宰相多年,名播天下。后来,他弃官从商,在曹、鲁两国做生意,成为巨富。
学无常师,多方求教
子贡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有一次,卫国大夫公孙朝问子贡:“仲尼焉学?”意思是:孔子是跟随哪个老师学习的?这跟我们现在盘问别人学历差不多。如果对方毕业于北大、清华或其他名校,马上对他生出三分敬意;如果对方毕业于某所不知名的学校,感觉也就平常了。
我们知道,孔子主要靠自学成才,没有过硬的学历,认真算起来,大概相当于初中毕业。如果子贡直陈其事,他怕公孙朝感觉平常。子贡是一个善于口才的人,在孔门弟子中列“语言”科第二位。他回答得很巧妙:“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意思是说:文王武王的道理,并没有遗落在地上,它保存在人们心里。只不过,贤明的人得到了大道理,不贤明的人得到了小道理。没有人不具备文王武王的道理啊。我的老师从哪里不能学习呢?他哪有固定的老师呢?”
子贡的话,虽然是在为老师脸上镀金,却是大实话。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的学问,确实是多方求教得来的,无论是农夫、商贩,还是王公大臣,有一得之长,他都愿意虚心求教。难怪他的学问这么高呢!虽然没文凭,我们也要承认他够资格当博导,不能拿他当初中生。
我们中国人有一个观念误区,好像学问都在那些名家大师手里,都在那些学者老师手里,农夫农妇、贩伕走卒之类没读过书的人都是没学问。这种观念真是大错特错。
打个比方,大学教师中懂孔子《礼记》的人不多了,可是古代的礼仪,乡下的老农民大都懂一点,并且还在生活中运用。人家虽然不知道《礼记》里的句子,他会运用,就不能说他不懂“礼”。到底是擅长搏击的人武功高呢,还是把刀谱、剑谱背得滚瓜烂熟的人武功高呢?我认为还是擅长搏击的人武功高,光背武功秘笈有什么用?
另外,任何学问都不是平白无故地长在学者脑袋里,必有源头。它的源头在哪里?在生活中。农夫农妇、贩伕走卒都是生活中人,他们的头脑中装满了生活中得来的好经验,学者们就是将他们的经验加以提炼,才形成了好的理论。而生活中人虽然没有提炼能力,并不等于他们脑袋里的东西没有价值。好比金矿石,提炼后价值更高,没有提炼之前,其价值仍在,值得我们去提炼。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并不是故作谦虚,而是认识到了从别人的头脑中找金矿的价值。
在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虽然身处低位,无权无钱无名,却具有智慧,并且善于总结经验,也就是说,具有将金矿提炼成金块、打造成金器的能力,只不过没有人发现他们的才能,所以一直默默无闻。向这样的人请教,也许比在大学里读几年书还要有价值。
比如伊尹未发迹前,不过是有莘国君的奴隶,地位十分低贱,谁都不会认为他有学问。但他确实很有学问。可惜有莘国君不识其才,看他烧得一手好饭菜,便让他当了厨师。伊尹十分注意学习,常借迎来送往、招待宾客之机,从宾客们口中了解天下大事。
我的美女总裁老婆是霉干菜烧饼所著的都市玄幻题材小说,首发于逐浪小说网。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和一群女人的故事,本书以都市感情生活为主,玄幻为辅,卫道士慎入菜市场外卖羊肉串的小贩杨辰,机缘巧合下娶了知名大公司的美女总裁为妻,从此家庭小矛盾不断。更要命的是,明明一直想低调生活,混吃等死,但各行各业,风情万种的美女们,却让他不得不担当起了守护骑士的职责。小说关键字我的美女总裁老婆...
...
五岁那年救了他,许下成年后的婚约。二十二岁那年,酒吧门口惊险相逢却不相识,从此她顶着他家大恩人的身份,却被坑得泪流满面。哼,黑脸总裁竟然敢把她的仇人当做小时候的她,之月一怒之下带球跑路。某日,粉嘟嘟的小包子气呼呼地指着某张和自己一模一样的脸爸比,想追妈咪请排队!正月夫妇,霸气来袭!本书先坑后宠,后期女主变强,男主妻奴德行,慎入小心出不来!...
三百年前,灵气复苏。林曙光重生觉醒,从拔刀开始,征战四方。击杀成功,夺取100000卡血气值获得杀法,一键提升夺无尽气血,铸无敌力量,一路横推,极...
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重来一次当然是选择有钱又有权的摄政王,重生后自带医毒系统的她,人生名言就是你善我医,你恶我毒...
相识十年,她爱他如命本以为相知相许天生一对,却没想到在订婚宴上被他当众悔婚霸占财产家破人亡。五年后,他运筹帷幄以她的油画拍卖逼她出来步步为营,却被冒出来的缩小版萌包子震了心神!警察叔叔,这里有个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