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深植存在现场的成功探索和诗化演绎(第1页)

——陈平军散文诗集《紫阳书》赏读潘志远

也就是一年半载,陈平军先生的又一部散文诗集《紫阳书》摆上了我的书案。他前一部散文诗集《心语风影》评论的余温尚存,按说不宜再评,也很难评出新意,可当我一页页翻读《紫阳书》百余篇章至尾页,轻轻合上大著时,不禁浮想联翩,一则为诗人的勤奋而激动和感佩,二则诗集确实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某个命题和思考,觉得有许多话想说,且不吐不快。

我首先想到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想到他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里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

通观《紫阳书》诸多篇章,特别是那些题目含有“在”的篇章,可以说是暗合了这一论断的灵魂和精髓。第一个“存在”

可以理解为事实和现实,是客观的,在时光中不断成为过往,被岁月冲洗变成旧迹、残迹,但它还存在着;即便湮没,它也存在过,存在是不可磨灭的事实。第二个“存在”是现场,总与人的活动联系在一起,为存在准备了存在的意义,或曰得以传承的价值,也是它因人而异、因人而作的诸种可能。第三个“存在”是客观融合了主观后的存在,或曰更多偏向于主观的存在,带着不可估量的审美价值和意义,《紫阳书》就是这种内驱牵引下的产物。

其次,我想到了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名句。其原意为“我思知我在”,拉丁文翻译为“我思故我在”。这是笛卡尔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笛卡尔是唯心主义者,“我思故我在”隐含着“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因为当我怀疑其他时,我无法同时怀疑我本身的思想”,或“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存在”的诡异判断。我引用过来,不是想去思考和演绎这一判断,而是看到其中的“思”和“在”,而这正是《紫阳书》最重要的体现。“在”彰显了作者的立场,深植现实和现场,有白居易“文章合为事而作,时而著”的传统。“思”是诗化演绎,是诗思诗情,是诗人思考的胎儿,是诗人灵魂的闪光。因此诗人的笔墨所到之处,处处喷发着葳蕤缤纷的诗意,或葱绿,或芬芳,或金黄,垂着沉甸甸的籽粒,让人有观赏的喜悦、采撷的冲动和难以抑制的评赞。

第一辑《紫阳书》。紫阳是一个大的地理区域,是诗人生活所在,即诗人的过往和反复接触深入的现实和现场,是历史的存在、现实的存在,也将是融入作者记忆、体验、情感、审美后以文字场形式再现的另一种存在。这里有太多诗人的影子和痕迹,有太多情感的触动和内心柔软的流露。诸如《车过紫阳隧道》中“瓦房店连接着湘渝的北蜀道,也连接着世事的凶险”的灵机一动;《从泗王庙巷进出》中“我都会与扫街大爷不堪入耳的叫骂声相遇”的无奈和尴尬;《大排档》中“夜也逐步起身,打着饱嗝,出门,那趔趄的脚步与正在步入门店的饥饿灯光撞了个满怀”的通感;《与春茶谈一场旷日持久的恋爱》中“我还没有做好苍翠的准备,你就急切地绿了”的发现和惊讶……生活是琐屑的,唯其琐屑里点点滴滴的存在,让人愉悦、苦恼、纠结、留恋,也催生着诗情画意,潜存于心;不同的是有人溢于言,有人游于艺,有人泄于情,有人行于文。

在这一辑中,有大量含有“在”的标题,格外醒目,如《在白鹤村徐家老宅烤火》《在北五省会馆看戏》《在东城门驻足》《在任河岸边读瓦房店会馆》《在泰山庙寻找育婴堂》《在悟真观读〈悟真篇〉》《在鸳鸯水边看一只鸟飞过》《在钟鼓湾吃三转弯》《在焕古,探寻一个传说的转折》《在三塘村开贫困数据清洗会》《在停电的夜晚想起我的两个兄弟》,其他辑中也有类似的标题。这些标题,看似简单,缺乏提炼,流露着粗糙的痕迹。作为一个有如此深厚生活阅历、积淀的诗人,对付几个标题的能力应该绰绰有余,之所以这样命名,反复强调一个“在”字,其实大有深意。这里的“在”,不仅是一个个时间概念,一个个地理标志,更是一个个现实的存在,一个个现场的凸显。切换到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上来,反复强调“在”,“思”

便不成问题,“思”便随时随地,恍若奇花异草长在路边,珠贝散落在沙滩,游目可见,伸手可拾,我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的。

第二辑《二重唱》。诗人目睹身边的山水和人物,从见闻所在中发现新的所在,挖掘山水和人物的社会价值,主观与现实叠映,个人与大众嫁接,重唱出共同心声。这一辑分为两大块,一块写江山胜景,如《神峰瑞色》《风岭朝阳》《文笔参天》《汉巴青翠》《中沙映月》《之水回波》《七宝连云》《紫阳仙洞》,先引用古人诗文,作为起跳和参照,既能相映成趣,也能反衬诗人身为今人的当下思考。如“我在山顶设了一个棋局,邀请暮色与我对弈,一不小心,我就坠入暮色的迷魂阵,再也找不到我在前世今生究竟是哪一颗棋子”,(《神峰瑞色》)则完全打上时代和他个人的烙痕。再有《卫武公:风中的竹子》《许穆夫人:有关朝歌的思念》《曹丕:晨风中呼啸的军旗》《李白:有关离别的一次握手》《王维:淇上傍晚的时光》,则唱古诵今,弘扬他们身上留存的精神图腾。还有一部分写今人,写紫阳县十四位道德模范,一人一章。这些本该是新闻、报告文学的素材,是新闻工作者的拿手活,向来为诗人、诗歌所忽视,可作者将其拿过来,践行“文学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诗意地彰显他们的事迹、精神、情感和灵魂,是一次大胆而成功的探索,值得更多散文诗人学习,也应该成为一种新的写作动向和时尚。

第三辑《望他乡》。望是在望,也是回望。在望是动机,是出发,是过程;回望是比较,是反思,是体悟。经过回望的他乡,已经注入了酵母,其形、神、味已不同于先前,更多了一份诗化演绎。这一辑是行走所在,诗人从游历中发掘诸多被遮蔽的美丽。《2017年12月31日,在Z123列车上》,作者选择这个岁末的时间节点,从紫阳到成都,从故乡到他乡,自然有了“从结束走向开始,从冬天走向春天”的悟叹。《藏地酒歌》中“举杯,明月不请自来”,虽然有古人“举杯邀明月”

的影子,但显得更加淡然和惬意。《在宽窄巷子穿行》里,通过宽与窄的对比,营造辩证的哲理。《在武侯祠,遇见桃园》“我也是三次路过你,才有幸与你谋面”,糅入幡然醒悟的玄机。望他乡促使诗人一次次出行,而出行的终极是回归;回归的最高境界是深入本心和灵魂,直接的成果就是作者这些散文诗。它们是诗人思想的轨迹图,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值得珍视。

第四辑《家谱记》。家谱是史志文化,属于史志范畴。它枯燥、单调,在时光的湮没中失去了丰腴和温度。近年来,续家谱、修家谱之风盛行。我们知道,保存家谱、传承家谱的目的并非在家谱本身,而是旨在传承良好家风。家谱里那些曾经生活过的人,我们在得到他们的血脉基因传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得到他们的道德、精神和品质。只有这些生生不息,中华民族才能生生不息。否则仅得其皮肉,失其风骨,一个家族即使得以延续,也会失去延续的价值。家族故事,口口相传,或完整,或支离破碎,诗人拂去光阴厚尘,在还原其温度、丰赡其情节的同时,更注重激活先人的精神密码。二十个篇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在家族兴衰和变迁中,慎终追远,深情缅怀,从当下社会的浮躁和消费文化的肤浅风气里挣脱出来,对谱系记忆进行再创造,进行诗化演绎,在娓娓道来的文字里不断折射出新时代文明、文化所需要的辉光。

《紫阳书》“关注现实生活和人的存在,与问题意识产生某种谋合性”(方文竹),从存在走向新的存在,写实、求变、创新,语言机智,文情兼茂,诗化演绎,散文与新诗分行排列并行,的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散文诗新著。它体现了诗人的一种写作理想,一种探索、求变、超越的风格。在我看来,这些主要表现在他散文诗的眼光、立场,以及取材和写实手法上,其艺术技巧还不够多不够新,期待他在今后散文诗创作的道路上,更能求虚,在空灵、幻境(虚的配额)方面更加精进,更早地跃入当代散文诗巅峰级别的行列。

二○二○年七月十三日于霞蔚居

热门小说推荐
顾先生的第一宠婚

顾先生的第一宠婚

夏央央20岁的生日礼物是男友和闺蜜一起背叛了她她转身就和全城最金贵的男人顾祁琛领了证。从此一路打怪升级,所向无敌。...

重生之萌娘军嫂

重生之萌娘军嫂

黑心堂妹我要抢光你所以东西,包括你的男人无良老公你赚钱来,我来花,还在外面养娇花苏小晚痛彻心扉,天下怎么会有这种人?能赚钱有错吗?心地善良有错吗?...

皇后是朕的黑月光

皇后是朕的黑月光

进宫前,顾云黛就被太子困在了厨房里。  进宫后,顾云黛一心想用药膳废了人渣。谁知太子妻妾迟迟无孕,她的肚子里却蹦了个儿子出来。  顾云黛本想母凭子贵安安静...

无敌大佬要出世

无敌大佬要出世

路一平是个上古修士,亲眼见证了诸神大战中,无数强大的神灵殒落的情景。自此之后,他便躲在深山老林,日夜修炼,发誓没有强大到对抗天地大劫的实力时,便不出来。一...

重生在过去那年

重生在过去那年

赵桐芸没想到,死亡不是终结,只是一个新的开始...